2016/8/19

王先生廟



新竹市區沿著東大路往南寮方向,會經過幾個傳統的大聚落,包括樹林頭、苦苓腳、槺榔等等。在空軍機場北側跑道頭、頭前溪畔的古賢社區,昔日稱為「苦苓腳」。這裡有座有意思的廟,名喚「王先生廟」。廟址就在河畔,昔日居民曾為洪水所苦,王先生廟的傳說,也與水有關。


「王先生廟」重修時,廟址刻有〈王先生顯赫事蹟〉,以下權宜稱之為《沿革碑記》(個人以為,這是篇寫的很好的沿革誌,年代與來龍去脈都交代清楚)。依《沿革碑記》,王先生「原籍福建省泉州,來台定居台中清水。咸豐初年(1850)隻身來竹塹蟄居」,開館童蒙兼算命與行醫為生。去世後頗顯靈異,以墓作廟,展現神蹟,遂有今日之規模。卜葬於何地、顯靈傳說等等,與台灣各地的傳說(如義民廟擇地)多有相似,穿鑿附會,難以究竟其真實。倒是王先生如何展現行醫救世的神通,則嫌敘述未詳。此外,竹塹號稱「北台文學之冠」 ,文風算勝,讀書人不算希罕。王先生雖業儒,但科場並不得意。在當地居民眼中,除了神蹟以外,還有甚麼因素使其地位與眾不同呢?


原來,王先生可不是一般的教書先生。《台灣日日新報》有則報導直截了當的說:咸豐三年閩粵械鬥時,他是「閩人之參謀」。以常識觀之,當地算是閩籍優勢區,閩粵要怎麼個鬥法著實有待深究。不管是記者一知半解搞錯了,還是當時的報導者根本就講錯,但王先生在居民之間,還兼個保衛鄉里時出謀劃策的小諸葛身分,份量自然非一般教書先生可比。另外,網路上有篇一貫道辦道的文章亦提到「王先生」。當中的口碑說,王先生是因為調解「種族衝突」糾紛遭官方殺害。雖然文中年份與時空背景不太相符,令人有張飛打岳飛之感。但其情境與日日新報報導的脈絡相近,不能逕視為無稽。


1927年左右(昭和2年)當地傳染病流行,王先生託夢給當地居民:將其墓前的草取來煎服,便可免去災厄。因為一傳十十傳百,舊港、貓兒錠、十塊寮、白地粉甚至新竹街,每日有近百台灣人跑去參拜,不僅草被拔光,連土都有人拿回家去了。面對這種現象,記者大概是以看待「都市傳說」的角度報導的吧。大概是神威顯赫的效應,不久後,遂有重修之舉。


新竹市政府文化局社造的網頁有云:


大正八年(1919),王先生墓遭頭前溪大水沖燬,苦苓腳居民乃將其遷葬於現址;昭和四年(1929),村民再於墓上蓋小廟,稱王先生廟;


1919這個年份在沿革碑記裡沒提到,只能存疑待日後稽考,但當地水患頻仍,從後來居民向當局請求築堤,可以印證。至於建廟是1927年左右由當地士紳林見舜發起的。林氏是當地大家族,釀酒、米穀、籌組信用組合,對地方事務不遺餘力。幾位家族成員在地方上也頗有份量。沿革碑記稱林見舜為「大舍」,是個霸氣又貼切的稱呼。報載預定於1928年(昭和三年)11月竣工。考量可能略有延遲,依文化局網頁說王先生廟是1929年重建落成也可以,但似嫌不夠精準。


之後,《沿革碑記》又提到築堤與遷廟之事。昭和11年(1936)起,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下決心主導河川堤防改建,陸續進行宜蘭濁水溪、下淡水溪、烏溪、曾文溪、頭前溪的河堤改修。另外尚有27條河川預計整治(台日昭和11.6.20,no 13014)。單就頭前溪而言,若工事順利完成,可使頭前溪中游六家乃至湳雅、苦苓腳一路到的聚落,都受到堤防的保護。個人意見,若要談殖民統治對地方社會的影響,這與新竹州沿海的十年防風林計畫,同屬從前課本沒教但應該教的大事。國家機器的大魄力,要改變苦苓腳逢水必淹的「傳統」;築堤對地方生命財產的保護是好事,但卻牽涉拆廟遷墓,實屬兩難,對居民似乎也有若干不便(報紙上有兩則居民先前請願紀錄,但太模糊無法閱讀)。所幸最後上天用一個很「民間傳說」的方式解決問題,將王先生安息之地保留下來。


最後附上它的沿革碑記如下。斷句與原文有些差距,且補正用字,僅供參考。碑文裡的「古蓮家」用閩南語念,變成「摳玲阿鉲」,就是苦苓腳。戰後政府把該地改了個古賢里的雅名,大概作者想要保存鄉音,又不欲違逆「國語」政策吧。附近的槺榔變成「康樂」,道理相近。官方的雅、俗定義,令人發笑。


王先生原籍福建省泉州,來台定居台中清水。咸豐初年(1850)隻身來竹塹蟄居古蓮家【按:應為苦苓腳之音轉】烏瓦窯,即今古賢里,開館童蒙。精歧黃,識星命之數,與村民相處甚洽。行醫濟困解厄,頗得鄰近村民好評與愛戴,均尊呼「王先生」,確有儒醫之風。去世後,埋葬頭前溪邊烏樹林小丘上。曾於某年間溪洪突發,暴風雨暗夜,頻聞有人呼救聲,從林裡發出,卻不見人影;村民奇之,乃集眾查尋,終於發現王先生墓地盡被洪水沖失,棺木畢露在原地未被流走,眾村民更覺奇異。感念王先生在世時愛護村民美德,眾議一決將棺捆牢,群策群力抬移至現廟址,擇吉改葬,廟址亦即墓地。


[當地]本來一遍[片]茂盛樹林,有村民鄧烏財到墓地林內砍柴,豈料僅聞人聲喊止亂砍,回顧無人,鄧某膽壯偏不信邪,繼續再砍不息,回家後竟然病倒,求醫不靈,束手無策。鄧某乃言將[及]砍樹怪異遭遇,全家人恍悟,侵犯「王先生」靈氣,經其兒媳至墓地禱告求宥,病竟霍然痊癒。經此靈異發生後,村民迭求必應,更倍加崇拜如神。


當時交通並未發達,卻有遠自南北部來訪欲酬謝王先生者,不乏其人,不[意]竟然是已作古墓中人。顯靈行醫救世、靈異事蹟遂傳聞遠近,[膾]炙人間,香火隨之鼎盛。


於民國三年(1914),同村林見舜稱「大舍」,捐資在墓前建造六腳亭,方便善男信女祭拜供[品]。民國十六年(1927)再由「大舍」發起籌款,改建為廟堂,在日據台灣總督府登記有案。民國廿七年(1938),日本政府規劃沿頭前溪築堤護岸,廟在堤外必須拆除,村民乃將木雕神像臨時迎請安頓村內奉祀。但墓內遺骸,任何筶求,均不肯允許;全體村民莫敢擅動,只得靜觀變化。堤防工程一直進行,而「王先生」廟宇權充日人監工河內夫婦供作工寮住宿之用,因隨地便溺汙穢,夜半迭起鬨鬧吵鬧,嚇得日人夫婦驚惶失措,一籌莫展,經村民提醒觸怒神靈,大懼,乃能保全原狀。


迨至民國卅四年(1945)台灣重光,王先生之金身遂迎回廟宇,愈次[加]顯赫,既作古人,仍靈異保民佑人,永銘每一位善男信女胸衷。於民國七十一年(1982)村民再度集資第三次改建新廟,至民國七十四年(1985)農曆九月四日竣工落成,特誌之。 .........